疫情还没结束,
广东*蘑菇头号“杀手”——
致命白*伞又现身广东了!
?2月28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人员在广州白云山调查*蘑菇生长情况,发现了致命白*伞。这种白色*菇外形类似某些可食蘑菇,易导致误食而中*!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在此提醒:
为预防野生*蘑菇中*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等菌类近日,惠州有三人从居住地附近的山上采回蘑菇,以为捡到美味,还赠送给另一名朋友,几家人各自在家中与家人煮蘑菇汤喝或炒着吃,一共5人吃了蘑菇。
结果到了半夜,这5个人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医院治疗,但不见好转。
其中3个人(2男1女,均为55岁)因肝、肾、循环、凝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又转医院。
经调查,这是吃了*蘑菇引起中*,医生高度怀疑是俗称为“白*伞”的鹅膏菌,*性极强,死亡率很高。
医院肝病科主任戴炜赶来会诊,确认了这一诊断。
第二天,这3个人都转入了医院继续治疗,其余2个留在惠州治疗的病人,也被通知转入该院。
意外离我们并不远
江门就曾经发生过
市民因误食*蘑菇导致中*事件!
蓬江区一家4口误食*蘑菇
全家中*入院
年3月,蓬江区张太太一家4口因为采摘误食了有*的野生蘑菇,结果导致全家食物中*入院。
女子在圭峰山采摘野蘑菇煮食中*
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3月24日,两名湖南籍女子到新会圭峰山风景区游玩时,采摘了野蘑菇回家煮食后中*,被送院救治。不幸的是,4月1日上午,其中一名女子因全身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引起两名女子中*的是圭峰山上较常见的剧*蘑菇白*伞,又称致命鹅膏菌。
“白*伞”,又叫致命鹅膏,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邻家女孩的模样,“穿鞋、戴帽、穿裙”,苗苗条条,白白净净。
但它的“内心”却比容嬷嬷还歹*。此菇于~年间,在我国至少制造了25起惨案,致99人中*,其中48人死亡。在云南德宏州,它制造了两起惨案,其中1起导致一家4口被“灭门”,包括两名孩子。
每到春夏季,这种菇就会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阔叶林地面上冒出来,吸引着无知的吃货前来“送命”。
“白*伞”含有8mg/g干重以上的鹅膏肽类*素,其中含5mg/g干重以上的鹅膏*肽。而鹅膏*肽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mg/kg,也就是说,1个成年人吃1朵中等大小的此菇,就可被*死。目前为止,“白*伞”在广东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蘑菇。更可怕的是,人类目前对这个“*王”尚无 解*剂!
充分认识*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
在野外,无*的蘑菇往往与有*的蘑菇混生。无*蘑菇很容易受到*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植物上的无*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的危险。
*蘑菇所含*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蘑菇中*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蘑菇,肝损害型中*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蘑菇中*尚无 疗法,且中*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广东常见的野生*蘑菇
有哪些类型?长什么样呢?
一起来瞧瞧↓↓
注:视频为历史资料
除了视频提到的几类*蘑菇
以下这些*蘑菇也千万要注意哦
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做好食物中*应急处置目前,对*蘑菇中*尚无 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素。同时,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部门报告。就诊时 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初期症状缓解时,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温馨TIPS:
*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
注意!
关于*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可千万不要信
谣言一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 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广东地区*蘑菇中*的 杀手——白*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谣言二*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谣言三*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
银针验*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 物反应生成黑色的 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 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蘑菇都不含硫或 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风险。不同种类的*蘑菇所含的*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伞为例,其*性成分*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 酸构成的环状肽。*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性最强的α-*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谣言四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其实这并不 ,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谣言五*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伞和*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波*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的”。很多*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收住手!管住嘴!
不采不吃,啥事没有!
老老实实吃点平菇冬菇金针菇海鲜菇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真姬菇就够了
转发提醒亲友们!
来源:江门台、江门市市场监管局、深圳卫健委江门广播电视台综合整理这些文章大家都在看?广东新增确诊1例!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吓坏!江门一业主家天花板突然坍塌砸落!
?战“疫”纪录片:江门一确诊患者家庭终于要团圆....
?江门街坊去收楼,新房竟多了一堵墙!
看完点朵小花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