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乾隆朝那些重臣,首先跳入脑海的便是和珅、纪晓岚以及刘墉。在众人印象中,纪晓岚与刘墉一直是和珅的对头,老是和他对着干。
二三十年前,那部极为火爆、红遍全国的《宰相刘罗锅》,其主要讲述的是刘罗锅同和珅展开智勇较量的故事。
在众人印象里,刘罗锅乃天生驼背的小老头,其常与和珅针锋相对,可出身官宦的他,家中极为富有,在朝中也是能数得上的富豪。
甚至有人称刘墉和和珅乃是一路货色,说他们关系极为要好。不过,显然这些都只是野史中毫无根据的说法罢了。
然而在刘墉之墓被找到后,那些说法就自行瓦解了。实际上的刘墉,和人们所认为的完全不同,简直颠覆了认知。
别瞎琢磨啦,我所指的呀,其实是那些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哟。
此次,竟有一支考古队伍将目光聚焦在了刘墉的坟墓之上。
然而他们着实未曾料到此次行程竟会如此艰难,实在是令人惋惜。
考古人员经大量查阅资料与典籍,大致知晓刘墉之墓位置,然而抵达后,只见四周荒山,杂草繁茂,全然不像有墓穴存在之处。
如此这般毫无头绪地找寻了许久,考古人员的仪器毫无动静。幸运的是,这时他们望见不远处有个小村庄,便赶忙过去询问线索。
“大叔您好呀,请问这周边是否存在类似于墓穴的那种地方呀?”一位考古人员向一个年长的村民打听道。
村民反复思量后,忆起村子附近有一座衣冠冢,其墓碑已然破旧残缺,根本无法辨清墓主是谁。
考古人员一番仔细勘察后,确定此墓乃刘墉之妻单氏的,而据古籍所记,刘墉的墓理应在这附近。
历经数日的苦苦搜寻,考古队最终成功确定了刘墉墓大致所在的方位。
原来他们听闻此墓葬着大官,觉得会有宝物,就企图在考古队没来之前进入墓中,瞧瞧能捞取点啥。
结果他们的铁锹全断了,墓穴依旧未能打开,且还感觉有“阵阵阴风”,吓得他们赶紧扔下东西逃走了。
考古队员不禁仰头大笑,而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教导,便让这些人离去了。
所谓的“空穴来风”对考古队员来说并不稀奇,因墓穴依地下河而建,河水流动使空气流动,阴冷空气冒出才让人感觉有“阵阵阴风”,没啥特别的。
搞定这个小插曲后,考古队员踏入墓穴,里面的情形让他们倍感惊愕,只因这一切跟野史所记大相径庭。
墓穴中灯芯草与木炭最多,应是修墓时工人照明取暖所用,完工后未清理。这坟墓极为简陋,若非知晓是刘墉墓,考古队员会以为是普通墓穴。
显然,刘墉在世时定是为官清正廉洁,仅靠薪俸维持生计。所以他去世后,因其家贫,才致使他的坟墓修成这般模样。
当棺材被开启之际,考古队员随之有了崭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
瞧那里面的骸骨,头骨硕大,眼窝深陷,腿骨奇长,单单小腿骨就超70厘米呢。经估算其主人生前约一米九,在当时绝对是“巨人”。
并且那骸骨的脊椎柱笔直挺立着,丝毫没有呈现出驼背的模样。
如此来看,刘墉并非是驼背,反倒是身形高大且魁梧,跟众人印象里的模样相比,简直有着云泥之别。
瞧到此处,考古专家不禁感叹:“野史着实不可信啊,人们居然被其蒙骗了如此之久。”
接下来讲讲刘墉驼背这一情况是怎么来的。
据野史所述,曾有一回刘墉要向乾隆皇帝呈报事务,只因那段时间他整日加班极为劳累,故而走路时便驼着背。
乾隆皇帝瞧着刘墉的模样觉得甚是有趣,存心想要戏耍他一番,便开口问道:“后辈更比前辈高,打一物品。”
刘墉稍作思考,想到“辈”与“背”相通,且明白乾隆这是有意刁难,便即刻说出“罗锅”二字。
自那以后,但凡仅有二人之时,乾隆帝总会唤他“刘罗锅”,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助推,这外号便家喻户晓了。
“罗锅”所指的便是驼背,正因如此,刘墉于民间的形象就演变成了一位驼背的老者模样。
事实上只要是稍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稍微思考下便会察觉,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在清朝,官员的选拔极为严苛,着重“身、言、书、判”,而“身”居首位,说的便是人的外在形象与样貌。
依那时之要求,参与选拔的进士和举人起码得身形挺拔且相貌周正,而相貌出众的话,那定然是能增添优势的。
毕竟这些人多少都有可能见到皇帝,要是由于样貌方面出状况,把皇帝给惊吓到了,那可就糟糕了。
故而说刘墉是个驼背,那定然是不可能的事,在朝廷中怎会允许有这样形象的人出现呢。
接着来谈谈刘墉那拥有万贯家财的具体缘由是怎样的。
据《清史稿》所述,刘墉乃清正良官,其刚正且坚守原则,绝不行徇私舞弊之事,故而和以和珅作代表的大臣们关系极差。
他坚守公职,对贪官污吏严查到底,致使许多人锒铛入狱获罪,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对他心怀怨恨。
乾隆和嘉庆两位皇帝都很器重刘墉,可有些人奈何不了他,便处心积虑地试图去诋毁他的声誉。
他们只因刘墉生于官宦世家,便断言其家财万贯且非良官,百姓怎知朝堂之事,自是他人说啥便信啥,时间一长,就把这些传闻认作事实了。
甚至还有些人在野史中也如此这般去写,正因如此,才使得人们对刘墉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历史之事真假难辨,实在难以说清。诸多野史虽有参考价值,但关于刘墉这事,野史着实离谱。幸而考古队找到刘墉墓,否则我们不知要被蒙骗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