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个多月,‘河豚岛香米’就要上市了,我们扬中人很快就能吃上自己土地上产出的大米了。”兴隆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凯看着正在安装的大米加工设备,兴奋地对记者说。31日,记者来到位于扬中经开区的兴隆米业有限公司。在标准化的厂房里,一排亮白、整齐的设备映入眼帘。张军凯告诉记者,这套日产百吨的自动化大米成套加工设备以及配套的设施建设,他们的投入达到了多万元。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资建设这条生产线?在大家的认知里,大米的加工可以在田间地头的“流动作坊”里产出,也可以在村口的小作坊里产出。张军凯向记者介绍了的它的“物超所值”:加工、筛选的程序更多在小作坊里产出的大米,只要把稻谷倒进机器里,50斤的大米,经过近30分钟的初加工,白花花的大米就能从机器里流出来。但农户们都知道,碾出来的大米,不是太“纯”。除了有稻草屑,还有小石头,产出的米还有大量碎米粒,外观不好看,口感也不好。这套千万元的设备不但时产斤大米的同时,还有振动清理、去石、谷糙分离等诸多功能。产出的大米,不但外形好看,口感也“纯”。老百姓吃的更放心、安心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大多的农民已经赤脚上岸,基本的口粮都从超市购入,除了价格昂贵,老百姓更为担忧的是大米的来源到底正不正规,甚至有黑心商家把陈旧粮食进行后期加工然后再高价抛出。张军凯说,建这样的生产线,他们有着十足的“底气”:首先他们有着正规的供货来源。扬中市粮食收储中心在全市土地流转了近万亩土地,分包给专业的种粮大户种植。再次,从粮食的品种到收割入仓,粮食收储中心有着一整台的“监督机制”,譬如,每年秋收入仓的粮食他们会频繁抽样在省粮食质量检测扬中站检测,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等都逃不出检测站技术人员的“法眼”。经过层层筛选,这种“剩者为王”的大米,市民们自然吃的放心、安心。多一个为小岛“加分”的农产品牌提起扬中的农产品,秧草、马兰是响当当的“名片”。但时隔多年的包装,大众对扬中农产品品牌的认知似乎也就局限为这几种。扬中是江南水乡,为什么本地人的口粮还要求助外地?近几年,扬中市粮食收储中心开始依托米业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优质水稻加工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原生态本土稻”产品,并向精深加工延伸、向循环经济延伸,研发功能性食品,提高经济效益。这次由这套新设备加工出来的大米,扬中市粮食收储中心起名为“河豚岛香米”,为的就是打出本土特色的农产品牌。加工出的大米不但岛内自给自足,还能走出岛外,再为小岛增添一张“名片”。据了解,新生产线将于11月中旬投入生产,届时欢迎广大市民一起“监督”本土米的加工过程,为本土的农产品打CALL。□范永贵童瑞楠方新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engxincaoa.com/zbdxc/1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