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埔的天气真是热skr人
天天高温预警
简直“人间火炉”
但!是!
如果突然来场大暴雨
有些地方又会立马
开启“看海模式”
面对这样“善变”的*埔
从城市规划层面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为了实现城市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区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强调让水在城市中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理想效果图
听起来
很“高大上”有木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小编这就带你去感受一下
“海绵城市”是如何让
雨天积水、水体黑臭、热岛效应……
这些问题统统翻篇的!
▌会“呼吸”的广河北辅路
知识城广河北辅路道路总长1.公里,呈东西走向,东接九龙大道,西连狮龙大道。
全线绿化设计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绿道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雨天的时候,雨水会迅速地渗透、消纳,多余的雨水从雨水管网排出,与之前一遇大暴雨便积水严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通过错峰形成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收集雨水,建设雨水花园。这不仅丰富了景观绿化的层次,还可以减轻暴雨季节外侧绿地地表径流对道路排水的压力。
涨姿势
雨水花园——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的时间,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解地表积水现象。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
▌层层“净化”的牛角岭湿地公园
牛角岭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湿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
该工程以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为主题,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以原有山体西南侧存在的小水塘(面积仅平方米)为改造重点,扩大至2.5万平方米的生态湖,以点带面,打造整体生态化的湿地公园。
通过从缓坡上种植陆生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到岸边水体中的浅沼地(配置湿生林带、灌丛,种植柳树,落羽杉等),再到挺水植物(配置灯心草,水葱、芦竹、香蒲、伞草等)逐渐过渡,营造出林冠线起伏、林缘线富有变化的驳岸景观。采用自然式生态缓坡,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增强雨水渗、蓄、滞、净、用、排功能。
▌极具“海绵”风情的九龙湖
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景观工程(九龙湖工程)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一期湖区1.63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0.66平方公里,调蓄库容约万立方米,一般库容量万立方米(常水位标高),年平均径流量万立方米。
九龙湖作为知识城核心水体,其环湖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的雨水控制,并利用技术来进行海绵城市设计。
1、园区内绿化区域结合竖向设计,设置了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和植草沟,非渗透地面的雨水可地表径流排至就近的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和植草沟内储存,多余雨水由旁边的雨水口溢流排入湖中或市*管网。
2、园区内沿园路边设置了生态草沟,生态草沟设计标高低于周围园路,暴雨时间,铺装上的多余的雨水溢流排入生态草沟,减轻地表径流。
3、园区内渗透铺装可直接下渗大部分雨水,多余雨水地表径流排入雨水口,再排入湖中或市*雨水管网。
海绵城市的建设
不是碎片化的工程
而是城市水系统提升的综合方案
接下来
我区将在
新建区域、成片开发区域和新建公园
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因地制宜地提升
各区域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
你看——
人行道透水地砖铺设
街头小游园建设
生态河道整治
……
一系列海绵化改造项目有序展开
一个“高颜值”“会呼吸”的*埔
正向我们走来……
素材来源丨区建设局
图文整理丨池伟雄、李和东、一杰
编辑丨一金
转载请联系丨广州*埔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