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灯心草 > 灯心草药效 > 正文 > 正文

走进端午节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0 18:38:48

Hometown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走进端午节(下)

搜集整理

魏从廷

原创

乡土赊旗(ID:gh_06dee)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传统民俗大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辽阔,加之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尽相同的习俗。现将民间主要传承盛行的习俗归纳如下:

1、赛龙舟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勝,龙舟是用木雕的有龙头龙尾的小船。每逄端午节,将木雕的龙头安置在船首,龙尾安置在船尾,便成了龙舟。但湖南沅江中上游的龙舟则与其他地方的龙舟不同,无龙头也无龙尾。据传很久以前,沅江中上游的龙舟也有龙头和龙尾,有一年端午节龙舟竟赛时,划在最前的龙舟昂首翘尾,宛如一条真龙在水中疾游,两岸观众欢呼声,喝彩声,鞭炮声,锣鼓声,声声紧催,震耳欲聋。那条龙舟更是神奇,乘风破浪,快捷如飞,溅起白烟,江水分沟,猛冲疾游。突然一声长吼,龙舟不见了踪影,但闻江底有击水之声。人们才恍然大悟,龙舟变成了真龙,潜入龙宫见龙王去了。人们不见亲人回来,万分悲痛,纷纷向江哭拜,祈祷龙王保佑。自此之后,大家商定龙舟不再设龙头龙尾,以免再次变成真龙潜入龙宫。所以湖南沅江中上游的龙舟都是无头无尾的。

北宋*治家,诗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的诗中有一句是“龙舟争快楚江边,吊屈谁知特枪神”,这诗句反映了一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了赛龙舟,吊屈原的习俗,相沿至今,长久不衰。

建国前,各地赛龙舟的方式各有不同,如长江中下游一带,江河湖泊边的村镇,赛龙舟一般分为红,白,*,蓝四队,组织者定一个终点,那一队先到,那一队就是胜利者。竞赛时各龙舟均听鼓下桡,舟行似箭,两岸观众摇旗呐喊,敲锣打鼓,并燃放鞭炮助威加油。声震云霄,十分壮观热闹。胜利者,观众纷纷敬酒,挂红,放鞭炮,表示祝贺。在湘江中下游和其支流的沿岸村镇,则分上流下流,东岸西岸或南岸北岸组织竞赛。竞赛时各舟奋勇争先,谁抢在前面谁就是胜利者,通称“抢水”。各个村镇的观众都在为各自村镇的龙舟吆喝呐喊,放鞭炮助威。

如今,龙舟竞渡在我国已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竞赛话动和体育活动项目。年,国家体委把龙舟竞渡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年成立了“中国龙舟协会”,从此,全国性龙舟竞赛连年举行。近几年,龙舟竞渡在国外也发展很快,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比赛话动都日渐兴起,其中日本,新加坡还举办多次国际龙舟比赛,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在若干年后,赛龙舟这项活动也可能发展成国际性的体育大赛。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盛行的习俗。

粽子的由来也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相传,在汉朝时,汩罗人何俊在江边行走,忽见屈原迎面走来,此时的屈原,骨瘦如柴,皮包骨头,面*愁眉。何俊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模样?”屈原回答道:“你们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饭、菜肴都被蛟龙水怪吃了,我无法吃到,所以就饿成了这般模样。以后所投江中的饭菜一定要用芦竹叶包裹,灯心草捆紧,它们就不敢吃了。”后来,人们就据此做成了粽子。

唐明皇曾有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之句,可见在多年前我国端午节吃粽子之风就已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粽子花样百出,有裹肉的荤棕,还有用八宝食料包的八宝棕和用花生,瓜子,莲子,芝麻,核桃仁包的五仁粽。形式上有三角椎体形,四角枕头形,斧头形,元宝形等等。

3、挂艾叶、菖蒲

每年端午节我国中原一带往往家家户户都要挂艾叶,江南一带则都挂菖蒲。这种习俗起源于唐朝末年。传说公元年,*巢随王仙芝起义,第三年,*巢带一队人马进入江西。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庄,肚子饿得咕咕叫,但到处都找不到吃的,正在为难,忽然看到村边一间茅屋里有炊烟冒出,*巢进屋一看,只见一个老婆婆正在灶上煮粥。*巢问老婆婆哪里有吃的?

老婆婆说:“村上的人都吓跑了,吃的也都带走了,等会我把粥煮好了,你就把我的粥吃了吧!”

*巢听老婆婆这么一说,非常感动,不忍心吃她的粥。老婆婆心想,人言*巢是个心狠*辣,凶神恶煞,见人就杀的恶魔。今日所见,并非如此啊!倒比本村地保,财主要好。她边告诉*巢:“我看你们不象他们所说的恶魔。你们虽饿得发慌,但见了现成的粥都不吃,你们也是很善良的。那我就实话实说了吧,村子中那栋大瓦房是地保的,他听说你们要来,把粮食都藏在房子下面的地窖里了,你们赶紧去挖吧!”

*巢立即命令弟兄们照老婆婆说的去挖,结果挖出了大批粮食,解决了部队吃的问题。

当*巢的队伍离开这个村庄时,*巢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为我们的队伍立了大功,明年我们的起义*要打到长安去,在端午节前后要经过您这里,您到时候采些新鲜的艾叶和菖蒲挂在门上,我的弟兄看见了,就知道您是好人家,不会 您老人家的。

到了第二年端午节,老婆婆按照*巢的话让全村人都在门上挂艾叶和菖蒲,果真*巢起义*路过这个村子时只杀了一户人家,那就是村保家,因为村保横行乡里,恶贯满盈,老婆婆没有把*巢的话告诉他,唯独他家没有挂艾叶和菖蒲。其他人家都秋亳无犯,平安无事。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全中国。从次每年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都挂满了艾叶和菖蒲,这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难怪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挂艾”。

4、佩戴香囊

香囊,亦称“香布袋”,又叫“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五颜六色的碎花布缝成的,内装香料,这些香料大多是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除湿,防病的功能。香囊形状不一,形形色色,玲珑夺日。男女老少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从而又起到了健身防病之作用。

5、饮雄*酒

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药材,具有杀菌驱虫解五*的药效。还可治皮肤病,用雄*泡酒可以祛*解痒。古人云:“饮了雄*酒,百病都远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所以在端午节,各家各户都要把雄*泡在酒中,把雄*酒抺在小孩的额头,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肚脐等处。意在消*防病。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蝶,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敢近身。既可以驱虫辟邪防疫,又可以清洁环境。此种习俗,盛行于长江流域地区。

流传民间的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的故事,即是在五月端午节这天,许仙听信法海馋言,逼白娘子饮雄*酒后而使白蛇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这就足以说明了雄*酒的神奇功效和饮雄*酒习俗在长江流域一带盛行情况。

6、拴五色线

在古文明的发祥地,中原一带还流传这样一个习俗。端午节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所做的 件事都是忙着先给孩子们拴五色线。所拴部位分别是脖子,手腕,脚腕。拴五色线时,禁忌孩子们开口说话。因为中国崇敬五色,五色被称为吉祥色,五色线可以避邪消灾除病*,拴了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免蛇蝎类*虫的 。但五色线不能任意折断或扔掉,必须等到夏季 场大雨或 次到河里洗澡时,扔到河里,让河水冲走。也象征河水把一切病*都冲走了,意味着孩子们自此可以永保平安健康了。

端午节的五色线可是很讲究的。五种颜色不是随随便用哪五种都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保祐人健康长寿。

以动物为标志而论,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蛇),中方为*龙,均为灵物。从这五种颜色的选择足以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可见这些具有魔力和象征意义的五色线,纯属俗信求吉求平安保健康的需要。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这样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也载:“以五彩丝糸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矣。

7、躲端午

民间俗称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迷信说法,在这一天无论办什么事都不利,都得躲一躲,诸事需避忌,以免遭灾祸。因有接新嫁之女回娘家度节躲端午之俗,亦称“躲端午”。此俗形成于宗代,陆游《丰岁》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诗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8、洗早澡

在河南平原大地还流传着最有趣的一种习俗,那就是要在这天早上赶在日出之前老老少少都要去附近的河里洗澡,俗称洗早澡。乡谚说得好“端午清早,下河洗澡”,“端午洗早澡,百病都洗跑”。不过端午洗早澡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先决条件必须赶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下河。老辈人也常说,只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去河里洗澡,一年都不会长疮,害眼,生病。

据传说,五月端午的头天夜里,月亮上的月奶奶(即月宫仙子),把她捣了一年的仙药都全部撒在 的溪流河水中。日出之前用此水洗澡,身体不会长疮生疾,不会出现皮肤病,可以祛百病,确保身体健康。但太阳一出来照晒,药效就全无了。毕竟这是传说中从月宫下了药的灵水,况且每年只有这一次机会,真是机会难得,所以在这天早上在鸡叫二遍天还没亮,老老少少都早早起床,抢先下河不但认认真真的洗澡,还要喝上几口清凉的河水,润心沁肺。不但洗去了一年的污浊,洗出一个凉爽的好日子,洗出了一个抒心清静的好心情,而且还为的是一年不长疮害病。对于老弱病残,没有能力下河去洗澡者,其家人也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从井台从河里挑水回来让他们在家里洗脸洗手,洗头,洗脚,好让全家人一年都安康无恙。

9、吃鸡蛋

在我国北方及中原河南一带还有端午煮鸡蛋吃的习俗。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人的精气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鸡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因为在古代吃鸡蛋是比较 的事情,常人平时是吃不到鸡蛋,也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到几枚鸡蛋。

关于端午节吃鸡蛋的民俗是这样传说的: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适逄端午节,这个瘟神就要下到 播疫害人,受 的大都是孩子,许许多多的孩子被 惨死,人们只好纷纷来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其灭妖消灾,保祐民间孩子不受 。女娲找到瘟神,明确告诉他说:“今后 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一个也不准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斗不过她。就问:“不知娘娘下届有几个嫡亲孩子?”,女娲笑着说:“我的嫡亲孩子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节这天,让我的嫡亲孩子胸襟前都挂上一个蛋袋,凡是挂蛋袋的孩子一个也不准你 。”

第二年端午节,瘟神又下界了,只见普天下的孩子胸襟前都挂有一个蛋袋,里边都装有煮好的鸡蛋,认为这些孩子都是女娲的嫡亲孩子,一个也不敢 。就这样端午吃鸡蛋的习俗就逐渐流传开来,一至流传到今天。10、煮大蒜

每年端午节,河南、浙江一带还有煮大蒜吃的习俗。各家各户都在这一天早晨,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煮大蒜和鸡蛋时还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这种煮法和食法据说可避“五*”,避邪驱瘟,有益健康。

民间谚语说:“端午不吃蒜,*从门前钻”,“端午吃大蒜,百病都不见”端午节吃大蒜,主要是大蒜有杀菌,解*,杀虫,消炎之作用,尤其是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不但能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真菌感染和慢性腹写,常吃还能防皮肤病,还能疏通血脉,清除肠胃*素。这一习俗的流传反映了古人重视健康,追求健康的美好心愿。

总之,端午节是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话动何尝不是端阳节一道道最独具特色的最美丽的文化风景线吗?那一个个盖满时代印章的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又何尝不是古人在追梦大舞台上所演奏的一曲又一曲摧人奋进的美妙动听的乐章吗?

全文完

作者简介:魏从廷,网名辰辰,河南省社旗县人。南阳市 教师,现已从校长岗位退休。70年代与文字结缘,有百余篇(首)作品发表于市级以上文学刊物,报利杂志及新闻媒体。其中有作品曾在全国 教育教学论文大奖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收编《世纪烛光》一书。近期有30多篇(首)作品散见于《桃源国际诗歌文化传媒集团》《文学微刊》《当代美文杂志》《星空诗社》《赊店春秋》《乡土赊旗》等诸多知名网刊及文学纸刊杂志。

魏老师近期发表作品1、《文学微刊》《七律三首》2《文学微刊》《诗词五首》3、《文学微刊》《诗二首》4、《赊店春秋》《关林游记》5、《赊店春秋》《从关公显圣谈起》6、《赊店春秋》《三国疑案冤杀魏延》7、《赊店春秋》《楹联》8、《乡土赊旗》《姓氏文化Ⅱ华夏后裔,魏姓源渊》9、《乡土赊旗》《姓氏文化Ⅱ南阳魏氏世糸简介》10、《乡土赊旗》《姓氏文化Ⅱ南阳魏氏各始祖族谱及发展》11、《文学微刊》《南海行》12、《文学微刊》《浪迹天涯海角》13、《文学微刊》《天涯海角忘归途》14《文学微刊》《游海南》15、《当代美文杂志星空诗社》《红叶》16、《桃源国际诗歌文化传媒集团》《作品选辑》17、《赊店春秋》《观祖国7O华诞大阅兵》18、《乡土赊旗》《姓氏文化Ⅱ社旗县魏氏始族魏尚信魏尚仁世代苗裔》19、《桃源国际彩云网络文化传媒》《诗诲游弋》20、《桃源国际诗歌文化传媒集团》《作品专集》21、《乡土赊旗》《话说春节习俗》22、《文学微刊》《写诗外四首》23、《乡土赊旗》《元宵节习俗》24、《当代美“文杂志星空诗社》《春天的脚步近了》25、《文学微刊》《武汉我对你一见钟情》26、《文学微刊》《待到燕舞莺歌时》27、《文学微刊》《有感三八妇女节》28、《文学微刊》《春姑娘你是我最痴迷的爱妃》29、《桃源国际诗歌文化传媒集团》《春满庚子年》30、《桃源国际彩云网络文化传媒》《我爱你,美丽的春云》31、《桃源国际彩云网络传媒》《漫游四月天》32、《乡土赊旗》《清明时节话清明》33、《赊店春秋》《小议关羽姓氏之爭》34、《乡土赊旗》《俺的老家在赊店》35、《乡土赊旗》《最美不过夕阳红,潇洒又从容》

36、走进端午节(上)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Sheqi)发布

总编

赵华胜

总顾问

王学章王书义梁铜勋刘永科

特约作者

张晓辉侯丽萍刘尚钞张春雨苗松克*炳贵

特约美编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原创授权

长按或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engxincaoa.com/dxcyx/4148.html

冀ICP备2022001669号-8

Copyright © 2012-2020 灯心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