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灯心草 > 灯心草药效 > 正文 > 正文

悟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16 11:26:10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原典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⑦且成。注释①建言:立言。也有人认为是古书名。②夷道若颣(lèi):夷,平坦;颣,崎岖不平、坎坷曲折。③辱:黑垢。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懒惰。⑤渝:变污。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⑦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译文资质上乘的人一听说道,就去努力实践;资质一般的人听说了道,时记时忘,将信将疑;资质较差的人听说了道,大笑不已。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立言的人曾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好似黑垢;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污浊。最方整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大道总是潜隐不露,没有名称。只有大道善于帮助一切成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说,听闻大道之后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上士去实践了,中士半信半疑,下士讽刺讥笑,不觉中就衡量了一下自己是哪种,是不是还有讥笑别人之心?是不是还有理性未明之处?是不是真的去践行大道了?上士者如六祖慧能,砍柴途中听别人念颂《金刚经》而发心入道。中士者灵性未泯,闻道之善,心向往之;忽见世利,心又乱之。下士者贪执世味,不知有道,不笑才怪。可见,道不可以轻言,言之于下士者,等于自取其辱,况且“道可道,非常道”,那至广大尽精微的奥妙只能在以心印心之中传承,言语则道断。修道与修学是不一样的,不能以修学之心修道,有很多勤于学问者,他们专研经典,考辨文字,诵读精熟,沉于义理,甚至以己法而排斥他法,终为执着所累,不能明悟道德真意。文字只是相,道德经只是船,最终的目的是过河,对于不想过河的人来说,这船是没用的,对于已经过了河的人,这船就是给后人的路标,最困难的是在河中间的人,上了船了,但还没有到对岸,他们该怎么办那?本章“建言有之”后面连着十三句话就是说给船上之人的。明道若昧——机智全无,欲说还休。进道若退——知反而动,不先于人。夷道若颣——迎难克己,化险为夷。上德若谷——空虚安适,静默涵真。大白若辱——皓月当空,曲己随人。广德若不足——心怀天地,无欲乃真。建德若偷——应对无心,善积阴功。质真若渝——本然所使,不净不垢。大方无隅——囊括四海,不中规矩。大器晚成——操存日久,金石为开。大音希声——普化惊雷,自听弦曲。大象无形——充斥天地,敛之在身。道隐无名——踏登彼岸,功成身退。修习道德者有很多,成道者很少,究其原因都是半途而废了,大器晚成是得道者的普遍规律。修习道德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事情,如上一章说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与世俗观念是相反的,但是事在人为,圣人也是一步一步修成的。虽然用渡河比喻一下过程,其实彼岸如同此岸,我们是身在道中而不知道而已。前人说“要有灯心草化作桥梁般的志气”,循着道的规律一直修下去一定能成功,因为“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成全一切,所修即所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engxincaoa.com/dxcyx/13880.html
冀ICP备2022001669号-8

Copyright © 2012-2020 灯心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