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草生态集团“百草园”中陈列的部分植物标本。在阴山南麓大青山脚下,有一座“百草园”,这里存放着余份乡土植物种质资源、5.5万份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近万份土壤样本。新华网曹桢摄7月20日,种质资源科研人员深入大青山腹地采集野生草种和植物。近30年来,“百草园”科研人员和生态工作者走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一粒粒草种、一株株植物带回实验室,积累起一座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为生态修复、现代草业及草种业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这座种质资源库,被称作“小草诺亚方舟”。新华网发(无人机照片)(张伟摄)7月20日,生态工作者在大青山腹地采集到一株灯心草蚤缀。这是今年以来他们第五次野外采集,已经采集到多种份野生植物和20多份草种。新华网曹桢摄7月20日,蒙草种质资源研发人员在大青山腹地采集植物。大青山坐落在阴山中段,是阴山山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区域。新华网曹桢摄种质资源研发人员标记采集到的植物和草种,标记内容包括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经纬度、地形、坡向等。新华网曹桢摄7月20日,研发人员在大青山采集到虎榛子种子。虎榛子在内蒙古分布广泛,是一种耐寒低矮灌木,对水土保持非常有利。虎榛子不容易结种,去年秋天研发人员多次进山都没有采集到,这一次有了意外收获。新华网曹桢摄大青山地势复杂,攀爬是野外采集工作的常态。新华网曹桢摄研发人员用相机记录野生植物。新华网曹桢摄7月20日,生态工作者驾车穿行在大青山上。新华网发(无人机照片)(张伟摄)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植物整理分类,准备制作成植物标本。完成一份标本,需要经过整理、分类、挂签、压制等步骤。草种和植物将在“百草园”中保存、鉴定、驯化,形成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新华网曹桢摄植物分类学家王六英在“百草园”实验室鉴定采集到的植物。新华网曹桢摄植物分类学家王六英在“百草园”实验室解剖一株植物种子。新华网曹桢摄“百草园”中保存着近万份刚刚压制的植物标本,等待专家的详细鉴定。新华网曹桢摄鉴定后的带有经纬度、海拔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信息,被详细记录在电子信息平台,形成生态大数据。新华网曹桢摄截至目前,“百草园”已收集到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近6.2万条。在蒙草生态大数据平台上点击一个坐标点,就能获知该区域历史上水、土、气、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资源情况,结合现有的种质资源积累,能够为当地提供最接近原生状况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新华网曹桢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制作完成的植物标本。在标本框中,干枯的植物被赋予更长久的生命。年,“百草园”新添了近一万份新成员。今年,生态工作者将继续扩大采集范围,增大覆盖密度和精度,为种质资源库补充新鲜血液。新华网曹桢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engxincaoa.com/dxcyl/1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