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大多都知道的,因为语文课本上有。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喜剧:广东一个童生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遇到伯乐才免了童生的帽子,才有了以后乡试中举,更有了闻喜而疯的系列故事。
《儒林外史》的写法是:人物生故事,故事续故事,故事再引出新人物。全书没有固定的男女主角,却有一些精彩故事引人注目,也自绘出一些精彩人物:如上文所说的范进,又如那刻薄吝啬的严监生……
严监生对外借势欺人夺财,无所不用其卑;对内吝啬苛求于家人、下人甚至自己,以至临死难暝目于两根灯芯草茎!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书中还有些精彩人物故事,也涉及些时代的局限性及官场社会的黑暗面,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我们看书多会有代入之感,也会有对照之欲。代入即:我在如何?对比则是:对前后古今的人与事相比较一下。
在书中人物所处的明代,在更早些的唐宋元或晚些的清朝,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读书都是件重要的事,读书有成的人也倍受尊敬——如书中范进中举后仕绅豪强皆携钱带物来贺。
还有最要紧的读书可以(或可能?)入仕,这应该是古代人读书的最大动力吧。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读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也是一个出人头地的门路,‘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也是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之言。
“穷文富武”这是一句老话,其字面意为:穷习文,富练武。我现在却每每理解为:现今的社会,“玩”得花样、形式、诱惑太多、太大了!穷人家的要专心——勿论学习或工作,因为你玩不起!
最后,现在还有“儒林”么?现在的“儒林”又指哪些人呢?教师、作家、学者?亦或各类研究人员、科学家?我竟难以划分了!
现在的网上多是些商界精英、娱圈明星的事迹,网友们对此也多有议论。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金钱万能!“脸”能吃饭!这些东西对年青一代甚至对一些人的教育观念都产生了影响:读书无用论常现耳边眼前!
我问下内心:我不是因贫穷而嫉妒富者,也不是因‘无闻于世’而羡慕‘世人皆知’……嗯,我还不是一个顽固不化、倒退不前的‘老家伙’!
我只是在想:钱是个好东西,离了钱人是无法生存。爱美也是人的天性,是人之常情。
但现在社会上有意无意所表现出的逐利趋势、铜臭味道是否太明显、太浓重了?能否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