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作为中华精神文明的图腾,这样超脱常理束缚的然,拥有至高的权利、是永恒的象征。龙纹在明代之前很有神圣感。到了清代官窑的龙纹不仅作为主要纹饰,还衍退为衬托的样式,龙纹线条很细,甚至看不清,相比于明官窑,从侧面说明,清皇室的思想观念中,龙纹的神圣感远不及明朝廷,完成了从“束缚”到“出走”的状态,这是一场皇权与传统博弈后的胜利。但千秋之后,谁能不朽?在强大的王朝,也担心自己的统治不能延续。象征帝王与尊贵的中和之色“黄”,被帝王们与龙纹相结合,“黄地龙纹”,诞生了。
不世之功《述异记》云:“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又称为“飞龙”,屈原《天问》中曾述应龙助大禹治水。应龙治水之景,与黄地绿彩结合在一起,器外以黄釉为地,暗刻龙纹,以绿彩填充,彰显着其神秘和丰功伟业。
道光黄地绿彩龙纹碗
“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代道光年间
LOT:
本品胎骨细薄轻盈,鼓腹,深弧,撇口。造型典雅尊贵,外壁以黄釉为地,釉下暗刻江崖海水与赶珠龙纹刻工娴熟流畅,所刻行龙苍健凶猛,气势恢宏,数寸之间,犹有排洪倒海之势,设色艳丽、用料丰足,釉水丰厚,难掩皇家威严气派。黄釉匀净鲜亮,精致无瑕,与精美纹饰上下辉映。清宫内廷等级严森,决不可僭越。据清乾隆《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铺宫”记载,对内府瓷器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例如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本品内外全是黄釉装饰,级别极为高贵。此规定肇始于康熙十九年,故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第一次官窑烧造当中,按照此例烧造一批内府日常用瓷,乾隆道光时期沿袭前制。本品烧造时间虽为道光时期烧制,款式继承康熙雍正时期的圆润浑厚的风格,整体硬朗端正。纵观当今黄地绿彩龙纹碗存世状况,清朝晚期烧制者甚少,本品亦然,较之纹饰、用料,不遗余力,力求最好,故其堪称光时期佳品,识者爱之、珍之。
光绪黄地绿龙纹碗
“大清光绪年制”款
清代光绪年间
LOT:
此碗撇口、弧腹、圈足,器型规整,胎质坚实。观整器,黄釉明快,绿釉青翠,对比鲜明。颇为难得。碗内外满施黄釉为地,素坯上暗刻双龙赶珠纹,近足处环饰一圈海水纹和云纹,云气弥漫,五爪龙神态威武、鳞须毕现;线条刻画流畅,身形矫健威猛,云飞海啸,气势逼人。行龙刻画生动,颇具气势,游于海天之间象征皇权神圣。本品整体造型精美、黄地绿彩的烧造工艺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其具体工艺繁复,需高温烧成涩胎,再低温烘烧釉彩。所以相对其它品种而言,黄地绿彩瓷的烧造数量相对较少。至清一朝,一切财用,岁皆有定额,并有森严的等级用制。据《国朝宫史·卷十七·铺宫》记载,黄地绿龙纹碗为专供二品及三品妃嫔日常所用,可见此器于宫廷用瓷中之地位。自咸丰御窑贝捣毁后,黄地绿彩龙纹碗烧制数量罕见,存世极少;光绪其间恢复烧制,烧制批次以及数量也屈指可数,本品放置乾隆道光瓷瓶烧制,用料为当时罕见,历经战火洗礼,保存完好属实罕见。
光绪黄地绿彩龙纹杯碟一套
“大清光绪年制”款
清代光绪年间
LOT:55
该套茶具为中西结合后的典范,器型参考英国“黄金时代”的差距风格,茶碟浅墙,茶杯以铃铛杯为原型,外加一黄柄。外壁锥拱双龙戏珠纹,足刻浅线一道。娇黄釉,花纹加填绿彩。内面纯白,朴素无纹饰。龙首昂扬,五爪龙神态威武,身形矫健威猛;线条刻画流畅,云飞海啸,气势逼人。有摄海之威猛,展现了大海与圣龙共生的物华诗境。茶碟通体施娇黄釉,碟内折沿处绘制绿彩缠枝花卉纹理,首尾相接、疏密有致。黄地绿彩龙纹瓷品产量稀少,且器型多中规中矩,偏向稳妥,少量器型独树一帜有别于常规,本品中西结合,纹饰沿用传统却不失章法,与器型相得益彰,乃为光绪时期时代潮流结合之典范。
大雅扶轮紫金釉又称柿红釉、酱釉,以定窑最为出彩。紫金釉为宋瓷金典明代景德镇紫金釉瓷器的烧造一直在延续,质量也较为上乘,釉光内敛,釉面润泽,代表着当时烧造技术的水平。但由于烧成难度较大,故成品率极低,传世罕见。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道光紫金釉双龙戏珠纹碗
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代道光年间
LOT:
本碗敞口、折沿、深腹、弧壁、圈足,胎体轻薄,胎骨熟老、瓷质细腻坚实。器形娴静,规整。通体施紫金釉,釉色均匀,色泽肃穆,口沿露灯心草口,圈足、内壁施白釉,整洁无瑕疵。晚上细笔绘金线双龙戏珠纹,线条娴熟流畅,松弛有度,虚实结合,笔法带有工笔韵味,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使双龙有飘逸之风范,整体行云流水,带有宋风余韵。细笔勾勒,白描绘制龙角,突出其威猛尊贵,金笔皴龙鳞,依附龙身运动,更显其迅猛矫健,仿佛下一个将腾空跃起。紫金釉又称柿红釉、酱釉,是一种以氧化亚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明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本品酱色红亮,造型端庄质朴、线条柔和变化的线条、釉色纯正光亮,静谧而不绚烂,华贵而不骄奢,神秘而不超然。
天公地道到了民国时期,“黄地龙”不再是皇家御用,成为了寻常百姓都可用的纹饰。脱离了御制追求的“模范”与“正统”,融入民间的龙纹激发了艺人们极高的创作热情和巧妙构思,高高在上的神龙,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民国黄釉墨彩龙纹提梁壶
LOT:
本品呈瓜棱形,硕长腹,平底,凹足,方形流嘴、曲流ㄇ形倭角高提梁。提梁左右两侧,天犬左右对立口衔宝珠,呈手柄状。瓜蒂作壶盖,盖边沿处墨彩纹饰,繁密细腻。壶腹六棱绘制墨彩龙纹,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浓淡相宜,五爪,龙首昂扬、怒目圆视、嘴微张开,周身绘三头如意祥云纹,壶嘴作“天犬哮月”状,器型轮廓处均用墨线勾勒。器型整体格调高雅,意趣横生,亦带有”福寿延绵“的好意,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
秋万载,亦是过往烟云。
曾经的紫荆城,现在人山人海。龙纹不再是皇室神龛中的图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历史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黄地龙纹”犹如镶嵌在中国瓷器史上的稀世珠宝,依旧为人们叙述那段千秋不朽的宏大理想。